close

  本報記者 劉曉群 通訊員 劉岩
  7月初,歷下區文東街道環衛工人公寓里,環衛工人張茂紅和同事們圍坐在一起,正在聚精會神地觀看一部以外來務工人員維權為題材的普法影片。這是歷下區法院“法庭影院”首次在環衛工人群體中放映的一幕。
  “法庭影院”是歷下區法院在全市首創的一種司法公開新舉措。播放的普法影片,全部是該院辦理過的真實案例。今年以來,該院把“法庭影院”搬進工地、社區、學校,讓更多群眾零距離感受陽光司法。“群眾不是不需要法律,是缺少渠道,”歷下區法院院長張江濤說,“我們就要把法律知識送到群眾身邊去,把群眾的眼球吸引過來,把百姓的求知欲帶動起來。”
  法官拍電影
  內容都是親自審理的案例
  最高法對司法公開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,對此,歷下區法院一直在不斷探索、創新。能不能將多媒體信息手段作為司法公開的技術支撐,使“法庭影院”成為歷下區法院的“移動窗口”?
  沒有可借鑒的樣板,沒有系統內可學習的榜樣,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。今年初,歷下區法院上下集思廣益,從最初的一個設想、一個構思慢慢豐富內容,利用現有司法資源、法制宣傳片、庭審現場資料等,“法庭影院”從影片選題到庭審現場拍攝,再到後期包裝製作,步步推進。目前,“法庭影院”已經製作完成15集,涵蓋民事、刑事等幾個不同專題,用典型生動的真實案例和法官的現身說法來介紹法律知識點,讓人民群眾更方便地瞭解法律和法院工作。
  歷下區法院副院長劉岩告訴記者:“如何既充分地實現公眾的知情權,又加強社會對法院工作的監督?我們力圖通過‘法庭影院’增強司法宣傳的主動性、時效性和生動性,增進公眾對司法的瞭解、理解和信任,提高人民群眾知法、守法、用法的能力和水平。”
  移動窗口
  把法治“大片”送上門
  “法庭影院”效果如何?劉岩覺得,應該“聽聽群眾怎麼說”。
  讓我們回到開篇的環衛工人公寓。影片播放不到20分鐘,卻極大地引發了環衛工人們的興趣,“‘普法大片’讓我們看得懂、記得住、用得上,以後能常常來放映嗎?”“我的親戚就遇到過這種欠薪糾紛,都拖了七八年,能給解決嗎?”……大家圍住在場的法官七嘴八舌地問個不停。法官說,法院已經向環衛所贈送了光盤,也將贈送給每一位環衛工人一套光盤,他們可以時常“點播”觀看。對於其他咨詢,法官也一一做瞭解答。
  文東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王榮文告訴記者,許多環衛工人長期在濟南打工,如何給奮戰在創衛一線的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,是社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。法院這一踐行群眾路線的新舉措,無異於將精神“大餐”送上了門,通過生動的影片解答了工人們在生活上、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。針對青少年學生、外來務工人員、老年人等不同群體的需求,歷下區法院專門製作了相應的普法影片。在濟南五中放映時,法官選擇的是青少年犯罪專題;在解放路街道,法官則向社區群眾介紹了非法集資的手段和危害。結合“3·15”消費者權益日、“4·26”知識產權日、“12·4”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重要節日,歷下區法院正在陸續開展“法庭影院”專場放映活動。
  幾個月來,“法庭影院”活動先後走進機關、社區、學校、工地、環衛所、企事業單位,組織專場放映活動36場,贈送光盤300餘套,觀看人數2000餘人。
  影片普法生動可信帶動更多群眾知法懂法用法
  “看電影”普法,更符合群眾的口味。對這一新穎的普法形式,歷下區甸柳一居的“小巷總理”陳葉翠報以好評:“有了‘法庭影院’光盤,今後黨員開會、群眾藝術團活動,都可以拿出來播放,群眾不用去法院就能看庭審、學法律,促進了家庭和美、鄰裡和睦、社區和諧。”
  “走出去”也帶動了“看過來”。更多的群眾將關註的目光投向法院,法院也欣然敞開大門,歡迎社區居民旁聽庭審。今年上半年,30多名甸柳一居的社區居民帶著好奇心走進了歷下法院第一審判庭。“法庭影院”還和法院戶外大屏幕結合起來,分集穿插播出,並通過法院官方微博面向全社會公開播映。同時,依托濟南城區近3000輛公交車,讓“法庭影院”穿行在大街小巷,每天給近260萬乘車百姓講述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法庭故事。
  “法院有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、表達權、參與權和監督權,讓旁聽案件庭審、觀看‘法庭影院’、關註司法信息成為轄區居民閑暇之餘的日常生活方式,”張江濤表示,歷下區法院將進一步創新形式,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,加快依法治區進程,為建設繁榮文明首善之區做出新的貢獻。  (原標題:看“大片”學法律記得住 用得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16friv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